什么叫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名稱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最初入選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稱九校聯(lián)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規(guī)模已經穩(wěn)定,將不會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動態(tài)競爭機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屬211高校實施“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
工程簡介
1998年5月4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等學校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 ,并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時間(1998年5月)命名為:“985工程” 。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教育部領導在慶典上建議,今后連續(xù)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財政收入的1%,作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資金。建議得到了原則上的肯定,這是“985工程”的名稱由來。 以當年財政收入測算,“985工程”總投入將在300億以上。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華確認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且兩校分別獲得教育部18億的撥款額度,并使得第一批985定格為2+7所,此九所高校后組成九校聯(lián)盟,簡稱C9;隨后,985工程擴大,先后有30所大學以建設“國際知名大學”為目標加入該工程。
2009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9所中國大陸名牌高校結盟,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優(yōu)勢互補,這使我國誕生了首個名校聯(lián)盟——“C9”。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列席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四次會議教育界別聯(lián)組會時明確表示,“985工程”、“211工程”已經關上大門,不會再有新的高校加入這個行列。
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fā)表講話,提出要積極推動協(xié)同創(chuàng)新,通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yè)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促進資源共享,聯(lián)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實施2011計劃。
2011年12月30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聯(lián)組會議,就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回答委員詢問時表示,當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guī)模已經穩(wěn)定,引入動態(tài)競爭機制,實施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 。
建設內容
985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機制創(chuàng)新、隊伍建設、平臺和基地建設、條件支撐和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個方面。
“985工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建立高等學校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牢牢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集中資源,突出重點,體現(xiàn)特色,發(fā)揮優(yōu)勢,堅持跨越式發(fā)展,走有中國特色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路。
1、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要求,改革現(xiàn)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適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需要。
2、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競爭、流動為核心的人事管理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吸引和穩(wěn)定拔尖人才,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的氛圍?!?br />
3、突破以傳統(tǒng)學科界限為基礎的科研管理與學科組織模式,建立有利于創(chuàng)新、交叉、開放和共享的運行機制,以適應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綜合化趨勢?!?br />
4、建立以投資效益為核心的公開、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
學校
|
共建部門
|
協(xié)議簽署時間
|
---|---|---|
北京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
|
1999.7
|
清華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
|
1999.7
|
復旦大學
|
教育部、上海市
|
1999.7
|
南京大學
|
教育部、江蘇省
|
1999.7
|
上海交通大學
|
教育部、上海市
|
1999.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
|
1999.7
|
西安交通大學
|
教育部、陜西省
|
1999.9
|
浙江大學
|
教育部、浙江省
|
1999.11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工業(yè)與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
|
1999.11
|
北京理工大學
|
工業(yè)與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
|
2000.9
|
南開大學
|
教育部、天津市
|
2000.12
|
天津大學
|
教育部、天津市
|
2000.12
|
華南理工大學
|
教育部、廣東省
|
2001.1
|
中山大學
|
教育部、廣東省
|
2001.1
|
山東大學
|
教育部、山東省
|
2001.2
|
華中科技大學
|
教育部、湖北省、武漢市
|
2001.2
|
吉林大學
|
教育部、吉林省
|
2001.2
|
廈門大學
|
教育部、福建省、廈門市
|
2001.2
|
武漢大學
|
教育部、湖北省
|
2001.2
|
東南大學
|
教育部、江蘇省
|
2001.2
|
中國海洋大學
|
教育部、山東省、國家海洋局、青島市
|
2001.2
|
湖南大學
|
教育部、工業(yè)與信息化部、湖南省
|
2001.2
|
中南大學
|
教育部、工業(yè)與信息化部、湖南省
|
2001.2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工信部、教育部、陜西省、西安市
|
2001.4
|
大連理工大學
|
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
|
2001.8
|
重慶大學
|
教育部、重慶市
|
2001.9
|
四川大學
|
教育部、四川省
|
2001.9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育部、工業(yè)與信息化部、四川省、成都市
|
2001.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工業(yè)與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
|
2001.9
|
蘭州大學
|
教育部、甘肅省
|
2001.12
|
東北大學
|
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
|
2002.1
|
同濟大學
|
教育部、上海市
|
2002.6
|
北京師范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
|
2002.8
|
中國人民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
|
2003.9
|
二期高校
中國農業(yè)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農業(yè)部
|
2006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中央軍委、長沙市
|
2006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教育部、陜西省
|
2006
|
中央民族大學
|
教育部、北京市
|
2006
|
華東師范大學
|
教育部、上海市
|
2006
|